|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河池革命斗争历史波澜壮阔

河池革命斗争历史波澜壮阔

关键词:河池历史,河池革命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麓,东连柳州,南界南宁,西接百色,北邻贵州,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门户。1965年8月,由当时的柳州、百色、南宁三个地区各划出一部分县组建河池地区;2002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河池地区成立地级河池市,现辖罗城、环江、南丹、天峨、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9个县和金城江区,代管宜州市。
    广西近代史上所说的右江地区,包括右江和红水河流域所属各县,今河池市的东兰、凤山、巴马(当时的百色、恩隆、东兰、凤山、都安等县现在各有一部分地区属巴马、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和天峨(时属那地县)、都安、大化(时属都安县)、金城江(时称河池县)8个县(区)都属传统上所称的右江地区。
    河池市是广西农民运动领袖、中国红军早期将领韦拔群的故乡,是右江农民运动的发源地,是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
    右江农民运动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最早掀起的轰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时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1年,壮族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就在东兰、凤山一带领导各族人民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东兰农民武装曾于1923年三次攻打东兰县城,这是广西开展时间最早的农民运动。1925年1月,韦拔群到当时中国革命中心的广州,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从广州回到东兰后,韦拔群便用马列主义理论农民运动,广泛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并按照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办法,于1925年9月在东兰县武篆区列宁岩开办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来自右江地区东兰、凤山、百色、凌云、恩隆(今田东县)、思林(今属田东县)、果德(今属平果县)、河池、都安等县农运骨干276人参加了学习;接着,又开办了第二、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东兰农讲所学习结业后,学员们返回各地,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使右江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到1926年底,东兰、凤山、奉议(今属田阳县)、恩隆、都安、河池等县共有农会会员10万人,仅东兰一县就建立了13个区、170多个乡的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87000人,农民自卫军2000多人。所以,当时有人评论说“东兰的农民运动,实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开始,东兰农民运动,是广西农民求解放的急先锋。”中共中央在1926年12月5日的《中央局报告》中,对东兰农民领袖韦拔群给予很高的评价:“韦同志在东兰已成了海陆丰之澎湃,极得农民信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韦拔群领导右江农民自卫军与桂系军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武装斗争,右江农民越战越强。1929年夏,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后,切实加强对工农运动的领导,积极发展工农革命运动,右江农民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到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前,在今河池市的东兰、凤山、巴马、都安、大化、南丹、天峨、金城江等8个县(区)都普遍建立了各级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1929年9月,根据广西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邓小平等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向群众基础较好的左右江农村地区,把党在南宁的武装转移到左右江地区的战略决策,10月,邓小平、张云逸率领我党掌握的武装向右江农村地区挺进,加紧进行百色起义的准备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右江农民自卫军的作用,增强农军实力,邓小平、张云逸又把从南宁送来的5000多支步枪分发给东兰、凤山、凌云、百色等县农军,并派军事干部去帮助训练。10月中旬,右江地区的第一个中共县委——东兰县委成立后,韦拔群指挥农军相继解放了东兰、都安、凤山等县城,使东凤一带与右江下游各县连成一片,成为中共党组织完全控制的区域。经过多年的斗争,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民运动为百色起义的举行和红七军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胜利举行,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正式成立,全军共4000人,其中东兰、凤山、凌云和百色、恩隆县的部分农军即右江农民自卫军改编为红七军第三纵队,韦拔群任纵队长,指战员共1200多人。1930年2月隆安、亭泗战斗后,红七军主力便向东兰、凤山一带转移,2月底,红七军前委在凤山县盘阳区(今属巴马瑶族自治县)召开会议,决定留第三纵队在东、凤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第一、二纵队回师右江,集中精力进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红七军前敌委员会设在东兰县武篆魁星楼,前委书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领导右江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红军兵工厂、后方医院等也都设在武篆,以东兰为中心的今河池市西部各县成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腹地,成为根据地党政、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中心地带和大后方。在地方党组织建设方面,在中共右江工作委员会(1930年改为右江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县、乡党组织发展迅速,到1930年10月,在今河池市建立的党组织有东兰县委及其下属的8个区委41个支部,凤山县委及其下属5个区委26个支部,凌云县特支及其下属的7个支部,党员约有900人;在政权建设方面,在百色起义举行的当天,东兰县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县城如开,选举产生了东兰县苏维埃政府。这五个县苏维埃政府下属共有27个区苏维埃政府,加上今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有10个苏维埃政府和江洲区苏维埃政府(时属恩隆县今属大化瑶族自治县),今河池市境内有5个县、38个区的苏维埃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以广泛开展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不久,就先后通过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右江苏维埃政府通令》、《土地问题商议案大纲》和印发《土地革命》等宣传小册子,对土地革命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1930年4、5月,为了摸索经验,邓小平、韦拔群又在韦拔群的家乡东里试办共耕社,并派一批干部到凤山县中亭乡进行土地革命试点。193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拔奇在《目前广西的政治形势》的报告中,对东兰、凤山两县的土地革命给予很高的评价,指出在右江,“土地革命最普遍、最深入的地方,首推东兰、凤山两县”;“久受汉人压迫的瑶民和住在石山洞场的最困苦的农民在苏维埃政权下都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得到同样肥美的土地。宗法封建社会的旧礼教在苏维埃政权下也遇到重大的打击,婚姻自由,妇女获得解放,如东、凤两县农民群众已经真实的得到土地革命的利益,生活上获得相当改善了。因此,他们是热烈的拥护苏维埃和自愿加入红军为全国胜利而奋斗”。据1930年8月统计,仅东兰、凤山两县农民参加红军的就有6000人左右;在地方武装建设方面,红七军派干部帮助各县整顿赤卫军,在今河池市内有东兰、凤山两县的赤卫军,时属凌云后属天峨县巴更赤卫队。在文化建设方面,各县苏维埃政府内设文化委员会,区、乡苏维埃政府设立文化委员,专人管理文化工作。当时,有条件的地方都创立各级劳动学校和农民夜校。东兰县城创办了高级劳动小学,面向工农子弟,不收学费。东兰县苏维埃政府拨出专门经费,在西山16个乡办起初级小学,8至16岁的适龄儿童都免费入学。
    在东凤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深深的奋斗足迹。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曾五渡红河、四进东兰、三到河池,在东凤工作前后长达两个多月,占了他在广西开展革命活动时间的三分之二。邓小平首次到达东兰是1930年3月上旬,他到上海党中央汇报工作后回到右江,与韦拔群、右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雷经天、右江特委书记陈洪涛一起研究如何开展右江地区的土地革命,邓小平介绍了中央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决定右江土地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行试点,第二步,全面铺开。并决定以东兰、凤山为重点,开展右江的土地革命,在韦拔群的家乡东里村进行“共耕社”试点,另派韦拔群的弟弟韦菁到凤山中亭乡作平分土地试点。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东兰、凤山的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年5月中旬,东兰、凤山县各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给群众发了《土地使用证》。在此期间,邓小平还与韦拔群、雷经天、陈洪涛一起研究制定羡并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两个文件。为了指导整个右江地区的土地革命,4月,邓小平在东兰武篆的旧州屯主持举办了一个训练班。邓小平亲手为训练班编写了《苏维埃的组织和任务》、《党的问题》、《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口号》等教材,刻印发给学员,并亲自给学员讲课。邓小平在武篆期间,曾经三次深入到红七军设在武篆巴学村临时后方医院,看望、慰问伤病员。还三次到红七军设在武篆板勉村的兵工厂视察。5月初,邓小平得知红七军主力从贵州凯旋而归,便决定前往河池寻找红七军军部。在河池,邓小平见到了张云逸军长和李明瑞总指挥。,向军部和党员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并研究回师右江问题。随后,邓小平和张云逸、李明瑞率领部队从河池启程,再次进入东兰县城。邓小平在魁星楼召开红七军前委会议,具体商讨收复百色问题。收复百色不久,中共南方局代表邓拔奇来到右江,传达了中央关于《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根据中央决议精神,会议决定全军到河池集中整编,准备北上。会后,邓小平与邓拔奇先到恩隆县燕洞街(今巴马燕洞街)召开右江特委扩大会议,研究和布置红军主力离开后右江的工作任务。然后赶到东兰与韦拔群会合,对右江的各项工作作了具体的指示,特别强调,要加紧开展土地革命工作,扩大红军,以东兰、凤山为中心,用游击战术向都安推进。邓小平于1930年10月底随第三纵队从东兰出发,到达河池与第一、第二纵队会合。
1930年11月初,红七军在河池进行整编,全军改编为师团制,下设三个师:原第一、三纵队全编为十九师,原第二、四纵队与红八军余部全编为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只给番号和任命师领导成员,师长韦拔群,政委陈洪涛,副师长黄松坚,由韦拔群带领原第三纵队近百人武装(原第三纵队大部2000余人已编入第十九师)回右江重建。前委决定第十九现师北上,二十一师留在右江坚持斗争。整编后的红七军共7000多人(不含二十一师)。
    11月9日,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十九、二十师从河池出发,踏上了艰苦的征途,于1931年7月到达江西省于都县桥头圩与鼓德怀率领的中央红三军团胜利会师。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红七军行程7000多公里,历经桂、湘、粤、赣四省,大小战斗数以百计,牺牲将士近5000人英勇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汇合朱毛红军”的愿望。
    韦拔群带着二十一师的旗帜回到东兰武篆后,把东兰、恩(隆)奉(议)、凌(云)凤(山)、果德的赤卫军分别组成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三个团和一个独立团,各县新建赤卫军常备营,区、乡建立赤卫队。1931年1月初,红七军二十一师党委在乙圩(时属恩隆县,现属大化瑶族自治县)正式成立,除直属部队外,辖3个团,1个独立团,2个独立营,共3000多人。从1931年初到1932年底,红七军二十一师(后改为右江独立师)先后粉碎了国民党桂系军阀对东兰、凤山革命根据地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巢”,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壮丽篇章,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桂系军队,为红七军主力北上江西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巢”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2年冬,由于叛徒的出卖,韦拔群、陈洪涛先后牺牲,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陷入低潮。但是,坚定的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和革命战士没有被反动派的屠刀所吓倒,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又重新整旗鼓,继续斗争。右江独立师副师长黄松坚、参谋长黄大权和右江革命委员会主席黄举平等游击新区,先后建立了中共黔桂边委员会和黔桂边革命委员会、中共右江下游临时委员会。此后,右江革命斗争的烈火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最后建立了中共右江地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纵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河池全境。
    在长期的斗争中,河池各族群众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市共有名烈士,仅东兰就有烈士2241人,数量位居全广西各县之首;在全市英烈中,有军师级英烈7人,县团级英烈31人。在斗争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群众更是数以万计,仅东兰一县,在革命低潮的1932年,人口就从11.8万减少到5.7万人。经过无数次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考验,参加红七军的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姜茂生、覃士冕、覃国翰等一批河池壮族穷苦子弟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领。此外,在参加红七军的老同志中,在新中国后担任省军级以上职务的河池籍领导有7人,担任地师级职务的河池领导有11人,担任县团级职务(或享受待遇)的河池籍领导有16人。
    解放后,河池市有10个县市区的100个乡镇被国务院和区人民政府划为革命老区,占了165个乡镇的60%。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先烈在河池老区留下极其宝贵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财富,革命遗址众多,河池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