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小吃 > 吹糖

吹糖

关键词:河池信息,河池小吃,吹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早年干这门营生,都是艺人随身挑带一个小炉子,以锯末、麸糠为燃料,既避明火把糖稀熬煳,又保持恒温使饴糖处于柔软状态,便于随时挑起来表演。现在用电炉熬糖稀,更加方便了。
    吹糖,是民间艺人运用饴糖和特有手艺吹出来的观赏、食用兼备的小工艺品,是河南省和冀鲁一带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工艺。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在开封市清明上河园从艺、号称“马大吹”的民间艺人马谦堂和河南省滑县老店乡的马成会、马成业兄弟,就是从事这一行当的佼佼者。
    吹糖既具表演性,又有趣味性,像变戏法似的,让人们看得如痴如醉。其作品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和传说,如猴王骑马,称为马上封侯;蛇缠公鸡,叫小龙戏鸡;还有金鸡报晓、神鼠骑牛等,既吉祥如意又富有情趣,令人百看不厌。
    吹糖是具有一定渊源的民间糖艺。据《坚瓠补集》载,民间过年祀神,要溶就糖霜,印铸成各种人物和动植物做祭品,于是吹糖便在不同地域应运而生。到清代,糖画更加流行,技艺日趋精妙,题材更加广泛,出现了更多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特别是老一辈民间艺人,汲取传统皮影制作的特征及精湛技艺,平时生活中善于观察、积累,把各种形象蕴藏于胸中,做到胸有成竹,制作时信手拈来,趁热一气呵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便呈现在你面前。尽管糖艺作品受时间限制,只讲形似,形象还比较粗犷,色彩也比较单调,但由于受到群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作为民间工艺,我们仍须予以关注,使其传承发展,精益求精。


                                    “糖人”600年前诞生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般大小,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用来穿扁担。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
    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但没有面板,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
    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台湾吹糖

    吹糖以麦芽糖为主要材料,在锅里溶化,呈半胶状时取起捏成中空的球状,并抽出一条细长的管子,管子就冷却成为固体,捏在手中的糖团仍是高温软软地,做吹糖的师匠,双手十指并用,一会儿挽,一会儿捏,那条抽出的管子,轻含在嘴唇里吹着,短短三四十秒间一只栩栩如生可爱的小动物便出现了。吹糖的手艺虽然很快就能学会,但要得到窍门就得费上一番工夫了。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